Sent to you by xingxing via Google Reader:
via 星岛时评 by www.stnn.cc on 8/1/08
现在断言会出现 "中国式次贷"为时尚早。但有一条消息不能忽视。7月24日,上海市统计局总经济师蔡旭初在"上海经济新闻发布会"上称,上半年,上海GDP同比增长10.3%,略低于全国水平,这是上海近年来少有的现象。导致此现象的因素之一是,去年对上海GDP出力甚多的证券和房地产受行业波动影响,增长有所减缓。去年上半年,证券和房地产对上海GDP的贡献率达到19%,而今年上半年,证券业的贡献率为零,房地产的贡献率为负,致使GDP少增0.4个百分点。在这个时间点上,还真难以判断是挤出水分的增长更健康,还是调整产业的下滑更危险?
此外,据央行调查司的数据,截至2008年3月,全国房地产贷款金额为5万亿元,其中房产开发贷款15487亿元、地产开发贷款3181亿元、个人购房贷款31149亿元、企业购房贷款197亿元。而截止到2008年3月,中国个人抵押贷款证券余额仅为51.74亿元,证券化的个人购房贷款余额比重仅为0.16%。可见,绝大部分风险都保留在银行体系之内。
年初,恒大地产上市失败,就是一个信号——市场对这类公司兴趣不大。而在已公布半年报的8家房地产上市公司中,有6家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均为负值。8家地产公司经营现金流金额合计为-80.52亿元,而去年同期是4629.66万元。地产企业经营性现金流的负值越来越大,表明经营性活动的现金日益紧张。
姑且不论国内银行在房地产信贷上是否会产生巨额不良资产,另一个事实风险已经出现在美国市场上。中国是陷入财务危机的"两美"排名第一的外国债权人,共持有3760亿美元公司债券。中国证监会某高层官员在一个非公开场合讲到他个人认识的次贷危机时说:"这是美国政府早在格林斯潘时代就预料到的危机,他们设计了很多金融衍生工具,将风险转移出去。"
2005年底,"开元"和"建元"发行成功,标志着停留在理论上的资产证券化走向实际操作。而将"应收账款可作质押"纳入《物权法》,则为资产证券化提供了法律保障。央行行长周小川曾在分析次贷危机时表示,次贷是有问题的产品,但却不能因此轻易否定证券化的方向,因为证券化是分散风险的重要渠道。
我们可以设想这样一条路径:为了给经济降温并控制产品价格,利用土地、税收、金融、财政等政策手段,降低房地产投资需求,从而让投机严重地区的房价大幅下挫。地产商资金链条紧张,个人还贷压力加大,开发贷和个人房贷发生风险。此时,在政策示意下,有关方面可能会积极倡导资产证券化或成立按揭证券公司,将资产打包推向资本市场,最后承接风险的或者说承接最大风险的将不是银行。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销售渠道和推广能力将这些产品介绍给境外机构,谁是最后的接盘人不言自明。(作者:叶晶莹)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 Subscribe to 星岛时评 using Google Reader
- Get started using Google Reader to easily keep up with all your favorite site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