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 to you by xingxing via Google Reader:
via 星岛时评 by www.stnn.cc on 7/29/08
从曾经的绩优,到如今的披星戴"帽",上市公司浙大海纳完整地演绎了从绩优到绩平再到绩差的过程。事实上,浙大海纳的变化,体现出了某些企业上市后蜕变的轨迹,只不过,浙大海纳是因为被掏空而不得不面临着现在落魄的困境。因为遭遇到掏空上市公司浙大海纳的质疑,立立电子正在接受相关部门的再次核查,其上市前景亦充满了变数。一个立立电子已经够浙大海纳消受的了,遗憾的是,另一个立立电子的"故事"正在被重演——浙大海纳当初上市时的另一块自动化资产,早在2003年1月就被转让给五个自然人,而目前这块资产也已经进入上市前的辅导期。
同样是上市公司浙大海纳的优质资产,同样是时任上市公司的高管,亦同样是股权先"过渡"到自然人股东再归于原相关高管的名下,经过几番折腾,一家原先还算质优的上市公司就这样被肢解了,而被"剥离"的相关资产却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业绩奇迹。
浙大海纳的悲哀,也是其投资者的悲哀。进一步讲,又何尝不是整个市场的悲哀?当上市公司的一大块"蛋糕"成为某些个人的"盘中餐",是不是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呢?
"名正言顺"的股权转让,冠冕堂皇地掏空上市公司,肆无忌惮地跨越红线,隐藏在其中的其实是游戏规则背后的"潜规则"。不幸的是,类似的"潜规则"在我们这个"新兴加转轨"的市场中仍然十分盛行。而且,立立电子与中控技术亦并非是首吃"螃蟹"者。
纵观A股市场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在大股东或相关高管掏空上市公司方面,违规质押、担保者有之,以劣质资产置换上市公司优质资产者有之,利用股权转让者有之,更有某些高管采取曲线MBO的方式欲将上市公司据为己有。这些违规或者说是打"擦边球"的行为,践踏了证券市场的"三公"原则,也损害了整个市场的利益。但问题则在于,国内市场上到底还有多少正在上演的类似"故事"呢?
立立电子所暴露出来的,绝对不止上市公司资产被掏空、原上市公司的资产"二次上市"这么简单。在这一事件中,作为保荐人的中信建投与审核部门的证监会发审委显然难辞其咎,更折射出国内证券市场在监管方面的漏洞与缺陷。立立电子的"故事"能够被中控技术重演,恐怕也正是源于此。目前,立立电子正处于再核查阶段,而中控技术亦处于上市前的辅导期,这两家企业最终会有什么样的结局,中国证监会应该给予市场一个满意的答复。(文/曹中铭)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 Subscribe to 星岛时评 using Google Reader
- Get started using Google Reader to easily keep up with all your favorite site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