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搜索联盟

2008年7月29日星期二

长江日报 暴力的真相

其二,如柯林斯所言,暴力是件费力的事情。如果他所言不差,那么我们又该怎样看待接二连三发生的各种暴力事件?当暴力成为一种唯一可供选择和相对有效的对抗手段,我们的社会究竟出现了什么问题?我们应该承担什么社会责任?如何通过社会和政治改革来避免暴力情境的发生?

 
 

Sent to you by xingxing via Google Reader:

 
 

via 星岛时评 by www.stnn.cc on 7/29/08

  关于暴力,我们的认知和理解其实还相当有限。

  这是阅读柯林斯(Randall Collins)新著《暴力:一种微观社会学理论》给我的第一感受。柯林斯,著名社会学家,美国人文与科学研究院院士,一直致力于社会冲突和社会学理论的研究。 

  在这本新书里,柯林斯对我们关于暴力的一些流行看法提出了质疑。

  一种看法是我们大多倾向于从暴力发生的"背后"来找原因。比如,就社会背景而言,社会阶层分化、贫富悬殊、种族仇恨等是最主要的原因;就个体生命历程而言,父母离异、儿童时期受到虐待等则是最常被注意到的因素。柯林斯并未完全否认暴力发生的社会环境,但认为已有的这类研究并不可靠,也不充分。他分析了社会学和犯罪学中关于暴力的三种主要解释模式,即相对宏观的社会结构解释、文化解释,以及相对微观的抵抗理论,指出当这些理论将眼光投向暴力的背景时,实际上忽略了对暴力本身的研究。柯林斯提出,暴力行为研究的中心既不是个体,也不是社会背景、文化、动机,而应该是"暴力情境",即暴力发生时具体的社会互动过程。

  通过分析现场录像、照片、访谈等资料,用记录、重构和观察等方法,柯林斯分析了30多种类型的暴力行为。由此他提出一个更具挑战性的观点,即认为暴力的发生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而是相当困难的,因此暴力相对来说是稀少的;暴力的发生也不是自动的,并不是在合适的情形下就会自然而然地爆发。他认为,对抗方在本性上是紧张和恐惧的,而他们遭遇到的这种焦虑会形成巨大的情感障碍来阻止暴力的发生。对具体暴力情境的研究显示,绝大多数冲突并不会形成暴力,只有当围绕这些情感障碍的路径出现时,暴力才会被触发。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暴力对抗是违背人的生理本性的。

  毫无疑问,正如对该书的评论所言,柯林斯的观点将引起极大争议。但不管如何,他对暴力情境的开创性研究对我们是会有所启发的。就我个人来说,一方面出于专业兴趣,我会继续关注柯林斯在暴力研究中的"互动仪式链"理论;另一方面出于对现实的关照,他的研究为我思考中国社会的现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问题意识:

  一是暴力中显现出来的人性。作为暴力事件的"旁观者",我们更易于将暴力事件的主角分门别类,贴上自己心仪的意识形态标签。在多大程度上,我们能够在暴力情境的还原中对其参与者,无论是暴力的实施者还是受害者,给予更多同情的理解;同时,能够基于此对我们人性的复杂、脆弱和幽暗有更深切的体认?

  其二,如柯林斯所言,暴力是件费力的事情。如果他所言不差,那么我们又该怎样看待接二连三发生的各种暴力事件?当暴力成为一种唯一可供选择和相对有效的对抗手段,我们的社会究竟出现了什么问题?我们应该承担什么社会责任?如何通过社会和政治改革来避免暴力情境的发生?(作者:夏昌奇)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