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搜索联盟

2008年7月17日星期四

21世纪经济报道 “房地产救市论”的谬误



 
 

Sent to you by xingxing via Google Reader:

 
 

via 星岛时评 by www.stnn.cc on 7/17/08

  今年以来,深圳等城市商品房销售量价齐跌,业界有人高喊"救市"。一位被称为"深圳房地产界的资深人士"尹香武先生认为,对深圳房地产业"救市"是有根据的,一是房地产本来就是个金钱游戏,也是个金融信号,它对经济发展会产生深刻影响,放任深圳楼市目前的发展有导致深圳"房灾"的危险……此类观点实乃危言,在高房价的泡沫破灭之后,有人急忙出来为利益集团奔走呼号,其动机令人怀疑。

  建设部官员在去年底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截至2006年底,全国城镇人口人均住房面积为27平方米(户籍人口),但实际上"相当数量的家庭的人均建筑面积远远低于27平方米","至少在全国城市低收入家庭当中有1000万户的人均居住面积还不足10平方米"。

  这个简单的数据表明,目前,中国城镇还有相当一部分居民栖身斗室,甚至几代同堂;至于大量进入城市生活多年但没有取得户籍的打工群体,只能租住在城中村的农民房,购买属于自己的房产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一方面是尴尬的居住窘境,另一方面,尹先生居然认为"房地产业本来就是个金钱游戏",实在有点"饱汉不知饿汉饥"的感觉。无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房地产业具有资本运作的功能,自然也会成为一部分人的投资对象,但绝不是"金钱的游戏"。作为人的基本需求之一,房地产业存在的价值,首先是为了解决人的居住,在此基础上,才是保值、增值等投资问题。

  在发达国家,国民的收入呈现富人和穷人只占少数、中产阶级占大多数的"两头小中间大"的状态,同时,公共财政用于二次分配的能力很强,高福利政策庇护了大部分低收入人群,即使一辈子买不起房产,也可以租住在政府提供的租金低廉的公屋。

  相比之下,工业化和城市化刚刚起步的中国,国民收入处在严重的两极分化状态,除了一小部分位居金字塔顶端的高收入者外,中产阶级尚未形成,低收入者占据绝大多数,公共财政所能提供的福利十分有限。但是,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以京、沪、穗、深为代表的大城市,房价一路狂飙。数据显示,深圳市2004年房价与居民收入之比为6.52倍,2006年飙升至15.76倍,2007年则达到20倍以上;上海、北京市中心区的房价与居民收入比甚至达到了30倍和50倍以上,而发达国家仅为4至8倍。

  由于房价大大超出了普通工薪阶层的承受能力,买不起房就是一个必然的现象,进而造成商品房销售大滑坡,价格下降的局面。应当说,这是市场经济作用下价格杠杆的必然结果,本在预料之中,何来"救市"之说?所谓的"救市",必然涉及到公共政策的调整,这种调整必须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在维持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同时,让更多的人能够买得起房子。或者说,政府通过降低税收和地价等适度牺牲公共利益的手段,减少房地产开发成本,降低房价,其受益的应该是购房者,而不是继续维持高房价,让开发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房地产与民生息息相关,绝非"金钱游戏"。因此,房产降价,就是非理性向理性回归的市场调节的结果,不值得大惊小怪。(作者 郭国松)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没有评论: